西平镇:探索四大模式 因地制宜整治撂荒地

发布日期:2022-04-02 16:12 来源: 融媒体中心 作者:云霄 点击数: 字体:[  ]

    在刚刚胜利闭幕的县两会上,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要全力整治撂荒耕地,并确保大豆种植面积达到24.1万亩。西平镇认真学习贯彻县两会精神,进一步加大全镇撂荒地整治力度,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整治撂荒地6100亩,取得良好成效。

    在西平镇红梁村大春作物玉米的机械播种现场,工人正驾驶播种机在田间作业。据了解,播种区域内的这片耕地曾经是位于二台土以上的撂荒地,无人耕作,像这样在二台土以上的撂荒耕地和低效林地,在红梁村有1100多亩。去年以来,红梁村采取“打包流转”的方式,将这些零散撂荒地流转给村集体,再由村集体将成片打包流转给龙头企业,在企业、农户、村集体间建立起“6211”的利益联结机制。经过半年多整治,所有撂荒地现已满足旱地作物播种需求。

    “3年后我们就要实行老百姓流转土地是保底每亩300元流转费,在这个基础上实行‘6211’利益联结分红。企业占60%,老百姓再分20%,集体经济组织10%,下步投入储备金10%。这样既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,全村低效林和撂荒地也得到有效整治,有利于共同发展。”西平镇红梁村党委书记李顺东介绍道。

    红梁村的“打包流转”模式是西平镇治理撂荒地采取的四种模式之一。据统计,西平镇原有撂荒地9600多亩,去年以来,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开展撂荒地整治,探索形成了撂荒地整治四大模式,即:农户与农户结对互帮的“结对联耕”模式;按照“保底+分红”方式将村集体经济组织复垦土地托管给专业大户代耕的“专业代耕”模式;按照“股票地”模式将农户无力复垦的荒地交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,并进行统一管理的“入股托管”模式;以及上面提到的红梁村“打包流转”模式。根据撂荒地不同情况各村采取不同的模式进行整治,截至目前,全镇已完成整治撂荒地6100亩,取得了丰硕成果,也得到了群众强烈支持。

    红梁村村民姚青发说:“我们家有四五亩荒地,通过集体流转到村上进行荒地整治,我们非常支持这项工作,让荒地变废为宝,我们后期还可以得到一定收益。”

    以县两会精神为指引,西平镇将进一步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,推进大豆种植扩面,确保县两会精神落地落实。

    西平镇党委书记刘春华说:“聚焦‘荒山野田’落实更严格的‘长牙齿’耕地保护措施,大力招引种植大户、新型经营主体以‘专业代耕’‘产业转耕’的方式,在荒山空坪发展水果花生1000亩,青储玉米6000亩,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.9万亩。引导农户、专业合作社、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‘组团联耕’‘集体寄耕’等模式在山下荒田栽种优质水稻,已与台沃公司签订1.2万亩水稻托管服务,切实完成9600余亩撂荒地复垦任务,加快构建4个‘一万亩’产业体系,奋力打造‘山环风光好,云浮田园美’的秀丽西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