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改革开放40周年】“供应类”票证时代已远去 人民见证社会发展

发布日期:2018-12-21 15:35 来源: 本站编辑 作者:何鹏 点击数: 字体:[  ]

        在12月18日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“粮票、肉票等已进入历史博物馆,忍饥挨饿、缺吃少穿、生活困顿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”。这些票证对于老一辈们来说并不陌生,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,它们也成为一个时代永久的记忆符号。今天直播记者跟随本台60后总编辑钟东,以他的视角讲述计划经济时代票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,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怎样的改善。
        60后的钟东是县广播电视台总编辑,做过近30年记者工作的他,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,尤其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,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        钟东:“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提到了票证。在那个年代票证跟钱同等重要,有时候比钱还重要,因为你光有钱没得票基本上是买不到东西的。”
       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人口不断增加,粮食需求急剧增长;同时受制于长期的战争破坏和落后的生产方式,在那个年代里,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供应极为匮乏。上世纪50年代开始,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,城乡居民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通过发行票证,实行计划供应,这一制度一直延续了将近40年。在漫长的 "票证时代"里,粮票、油票、肉票、工业券等各式各样的票证,成为老百姓过日子的基本保障。
        钟东说:“那时有钱没票是买不到东西的,就算是买得到东西也是很艰苦的。比如说有一种粗粮票就是没办法直接买到粗粮,要到郊区的地里去取。如配的红薯,就要到郊区的红薯地里自己去取配的那一部分红薯,这些粗粮作为细粮的补充,这么来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。”
        钟东告诉记者,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,能吃上猪肉是一件幸福和奢侈的事情。那时候猪肉都是定额分配,量不多。七八十年代,一周只有两顿肉,也就是星期三和星期天的中午,要想吃到定额以外的猪肉,就必须去找一种叫“返还肉票”的票证。而这种票证只有交了生猪的农民手上才有,在当时非常受欢迎,很多时候要依托乡下亲戚朋友的关系才能找到“返还肉票”。
        改革开放以后,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,市场商品供应有了根本性好转,票证的种类越来越少。1985年左右,凭证凭票供应的只有粮油、家电等大宗商品,其他商品基本已放开供应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,1993年,全国粮油购销体制改革,粮油价格放开,将近40年的“票证时代”彻底宣告终结。
        票证时代终结,是改革开放的结果。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如今市场上商品供应充足,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票证已经成为老一辈人久远的记忆。现在生活衣食无忧,我们是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。应该感谢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生活,感恩于这个美好的时代。